2023-05-06
来源: 民营院长俱乐部
1166
4月10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度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提出多项举措扩大家庭医生服务范围与内涵,并提出了2023年各区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提升1-4个百分点,全市达到39%的明确目标。
家庭医生居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最基层,家庭医生服务的覆盖范围对分级诊疗的推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通知》明确,要持续推动重点人群签约,持续做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红、黄、绿”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巩固提升老年人签约覆盖;协同街镇、居(村)委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等资源,以现有签约居民为基础,支持家庭医生与居民以家庭为单元签订服务协议,促进形成签约服务家庭联动效应,推进全人群签约覆盖;同时,推进签约服务与社区医养结合融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属地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基础上,优化家庭医生团队与养老机构对接联系机制,实现签约服务在养老机构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通知》还支持家庭医生进入公司等大型机构,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各区以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商务楼宇、校园等功能社区为签约对象,分层分类提供针对性健康服务,稳步扩大在职人群、在校学生签约覆盖。
长期以来,大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为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增强家庭医生服务的吸引力,《通知》明确实施市级医院门诊号源按照“两个50%”原则向家庭医生开放,并对预留号源动态跟踪、按需调整。各区域性医疗中心预留10%的专家号源,通过医联体优先分配给对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各区应统筹区域性医疗中心与医联体内医疗资源,对经社区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予以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家庭医生可开具并优先预约上级医院适宜检查、检验项目,探索预约相关科室住院床位。
《通知》还要求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团队应根据签约居民健康状况,依托手机APP、语音电话、互联网等工具,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每季度至少主动联系1次签约居民,提高对65岁及以上签约重点人群的随访频次,对红色标识人群至少每月联系1次,对黄色标识人群至少每2月联系1次。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筛查评估、监测随访、家庭病床预约、指导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有条件的也可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
《通知》还提出了家庭医生助理制度,将部分非医学背景的人员作为辅助力量纳入家庭医生队伍。
《通知》指出,加强全专结合、中西结合,鼓励上级医院医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内设医疗机构、诊所等社会办医疗机构、学校卫生室签订协议,将诊疗、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专业人员将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家庭医生助理制度,引导社工、志愿者、居(村)委计生干部、长护险评估员和护理员等纳入团队,不断充实团队力量。
上海在2019年新一轮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配套文件中就提出将家庭医生助理纳入家庭医生团队,但未对其职责做具体说明。在随后的实践中,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用护士、乡村医生及助理全科医生担任家庭医生助理,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基础诊疗、配药、慢病随访、行政文秘等非医疗工作。
本次出台的《通知》明确了家庭医生助理的身份类型,却和以往文件一样未规定相应职责。那么不具备医学背景的家庭医生助理到底是作为辅助,只承担非医疗工作,还是经过培训可以承担简单的随访、健康检查等医疗工作呢?这部分人员不在医疗机构工作,他们是否参与家庭医生收入的分配?这些问题均与家庭医生服务的质量和收入密切相关。
“医学界基层医声”推测,文件的空白可能意味着官方也未理清其中的“门道”。扩大家庭医生团队规模,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有利于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但如何执行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还有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己探索。或许第一批取得成绩的机构,就能成为下一个基层卫生改革的“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