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8
来源: 搜狐新闻
2681
多省份密集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
国务院今年初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
10月27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备案工作已完成。下一步工作将继续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记者注意到,进入10月份以来,云南、甘肃、陕西、湖南、湖北、天津、黑龙江等多地密集公布了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再加上此前已经出台方案的四川、山东、上海、江苏、福建、吉林等地,目前已经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的省份至少已有13个。
观察上述各地实施意见和办法,其主要内容均与“国家版”的规定一致,即:从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单位和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都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
不过,对于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确定,各地的规定却有所差异。例如,云南等地明确,机关单位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而上海则在实施办法中明确,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确定。
养老金并轨在地方层面上加速落地,在此过程中,“养老金待遇会不会下降”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尤其是“中人”普遍担心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即: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然而,对于过渡性养老金的发放问题,《决定》并没有明确。对此,地方上的实施意见进行了细化,甘肃、天津、云南等地均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对于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
即: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计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保持待遇不降低;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超出的部分,第一年退休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第二年退休的人员(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放20%,依此类推,到过渡期末年退休的人员(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0%。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人员执行新办法。
此外,各地还均提出了“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此前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涨幅差不多在10%左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适当降低涨幅,这样增幅一大一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差”将会逐步缩小。
随着各种家用医疗器械走进寻常百姓家,很多朋友买它们来孝敬老人;然而,生活中,很多人买回的常用医疗器械质量问题却让人头疼不已。因此,购买家用医疗器械还需要多几个心眼。
一、看质量:认清医疗器械的注册认证
自行购买家用医疗器械时要看清楚器械是否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注册证和批准号,所有正规的医疗器械包括医疗保健器材及进口医疗器械都应含有这些。
此外,医疗器械销售时还应附有按有关标准检验合格的合格证;计量产品还需要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合格证。至于进口或出口医疗器械,则须有国际认证,一般为欧共体的CE认证或美国的FDA认证。
二、看分类:不是所有的器械都适合家用
医疗器械都是实行分类管理的。第一类是指常规管理,即不接触人体或只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如血压计、体温计等。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如×光机等。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并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如输液器、注射器、呼吸机等。
不主张人们自行购买第二、三类医疗器械作为家用,因为这类医疗器械毕竟存在较大的潜在危险性,使用要求严格,需要高度谨慎的态度。
三、看价格:绝非“价高者好”
时下家用医疗器械的价格问题,绝非“价高者好”。目前家用医疗器械还没有统一的价格规定,不排除个别厂家在销售中牟取暴利的情况。因此,要掌握购买原则:其功能是否存在必要性,同时勤作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尽量选购性能/价格比较高的医疗器械。
如助听器,这是一种价格浮动较大的产品,配助听器应像配眼镜一样,不宜随便自行购买,而应该到专业医院进行严格的听力学检测后由专业人员应用电脑及工程技术进行验配。
四、看售地:尽量到正规药店购买
医疗器械还是到正规的大药店或医疗器械公司购买比,同时,还要看器械的产地,一般来说,进口医疗器械质量有一定保证,但其价格也要比国产医疗器械高出许多。其实有很多国产的医疗器械质量并不低于进口医疗器械,在质量及性能满足使用的条件下,应支持民族工业,且可节省费用。